《武英殿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齐齐读qiqidu.org
郁新主政户部,年纪也大了,不能去;其他人也不合适,皇上大概也没有让他金忠去
的道理;只有夏原吉年富力强,是最好的人选。
“臣认为,夏原吉最为合适。一则山野乡间的折腾,十分劳苦,原吉年轻,有体力;
二则他为人缜密,心宽天地,有思路,有劲头;三则部里有郁尚书担着,出去个三年五载
的,不大紧要。”
皇上不便直说的,金忠说了出来,三言两语,滴水不漏,既表达了皇上的心思,又叫同僚明白了他们自己不能去的原因。
“就依爱卿所言,命原吉为钦差,择日前往浙西,给朕拿出一个圆满的治水办法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原吉忙叩头谢恩。
皇上信任是一种荣耀,但受命就是一种责任了。拍了胸脯,应了皇差,事情若做不来,身家性命是小事,国家的工程,皇上的脸面就是大事了。原吉想,自己于水利也只一知半
解,并不在行,若无几个行家帮衬,很难说能把官差做圆满了。他想起了本部侍郎李文郁,
平日的言谈中,江河湖海了然于心,大江大河的走势延伸,娓娓道来,倒是个很有见地的
人。于是,试探着荐其同往。
永乐对李文郁不甚了解,没有作声。看出了皇上尚存疑虑的心思,吏部尚书蹇义说:
“李文郁虽有言过其实、好高骛远的毛病,但此人曾在工部都水司任职,熟悉山川河流之
历史掌故,又是原吉所荐,不会有错的。”
“两位爱卿荐举,朕复何忧?就着李文郁随原吉到浙西去。”永乐欣然同意。
“我不能亲往太湖,但会倾全力相助。”金忠一笑,“各部、尤其工部官员新近调任者多,治水之事未必谙熟。自大禹之后,历朝历代治水成功之例虽多,然一水一治,一事一议,
皆因其势而利导之,才有胜算,以夏公之运筹,佐以文郁,加上官军,皇上尽可放心了。”
金忠的话让永乐很兴奋,脸上泛着暖暖的红光,尤其在言及“一水一治”时,即是在
提醒原吉,也是在提醒各位大臣的处事方法,不照搬,不迷信,因地制宜,大事何患不成?
除了大类书,这是他即位后的第一个事关百姓生计的民生工程,他必须时时照拂,他盼望
着,也相信到浙西治水的夏原吉会早传佳音,给他一份圆满的答卷。
原吉刚到苏州,永乐就把编纂大类书收集的关于水利方面的书籍赐给原吉,以供参考,
特命都察院佥都御史俞士吉送来;接着又采纳蹇义的建议,把于水利方面擅长的大理寺少卿袁复也派来给原吉当助手。原吉之外,有李文郁、袁复两个懂水利的官员襄助,这治水大业也就更有希望了。
今天,钦差夏原吉乘一艘大船在太湖上巡视,侍郎李文郁、少卿袁复以及相关地方大
员陪同,加上送书的俞士吉,方方面面聚齐了,最终敲定疏浚方案。数月以来,夏原吉分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钟月玄晖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齐齐读qiqidu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