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医:回到知青下乡那些年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齐齐读qiqidu.org
第42章助其悲哀
送走陈卫红之后,王承舟突然有点儿不好意思了。
这人爱较真儿,听了自己的要求,估计百般设法也得弄三张工业券来。
正如前面所说,那个年月,工业券都是按照城市职工工资比例,配额发放的。
二十块钱左右,给一张。
而当时,一个正式职工的工资,满打满算,一个月才36块钱。
所以,民间就有了“叁拾六元万岁”的说法。
至于学徒工,一年能混上两三张工业券就不错了。
偏偏这玩意儿又十分重要。
七十年代有一个流行词汇叫“三转一响”,分别是: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、收音机。
不管哪一样,都得手里攥着工业券,才能买到。
村里谁家要是置办了一辆名牌自行车,那简直比现在买辆轿车都风光。
因为,那不仅仅代表着财力,还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。
一辆大永久售价在180-200元之间,需要十张左右的工业券。
对于算下来,一天工分才5毛钱的农民来说,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了。
正琢磨着,王红河从外面回来了。
今天清明,得去上坟。
到村头折了一根柳枝,让王承舟拿着,插在老坟地里,一家人在坟前跪下,哭了几声。
王爱朵也是个憨货。
跪在先人的坟前,都不知道哭的,一点儿都不走心。
要不是李珠扯着嗓子撑起了排场,非让人家笑话不可。
见王红河侧着脑袋瞪她。
四丫噘着嘴,不得不以头抢地,撅着腚,干嚎了两声儿。
无处安放的小脚丫,暴露了她内心的敷衍。
“你这个妮子,咋恁不精细,就不知道装装排场吗?”
回去的路上,李珠擤了下鼻涕,随手抹在路边的树干上,数落了一句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